人类彻底战胜癌症的时代到了吗?



题图丨电影《我不是药神》

你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即便 " 狡猾 " 如癌症,也会有 " 药神 " 格列卫雄霸多年,但船头一旦倒转,等待人类的总是无法逃离的死亡天堑——有的癌症就是药石无医

如今,有一项技术,它可以解决上述难题,消灭并治疗绝大多数无药可医的癌症,它就是蛋白降解技术 PROTAC。

近日,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布了一篇介绍该技术突破进展的文章,获得产业界的巨大关注,并被诺奖获得者 " 点赞 ",也被誉为蛋白降解技术 " 年度论文 "。

人类彻底战胜癌症的时代到了吗?

doi.org/10.1038/s41586-022-05333-5,来源:Nature

当我们揭开这 " 万能钥匙 " 般前沿技术的神秘面纱,人类将癌症完全击败的时代要来了吗

癌细胞为什么如此猖獗?

如何战胜癌细胞?基本方针就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基于此,学者们开始探索是什么原因让癌细胞如此顽固,并拥有异常的增值速度。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存在众多蛋白质,他们称作 " 受体 " 蛋白,癌症种类不同,受体蛋白的种类与含量也会出现特异性差异。

这些受体蛋白是影响癌细胞异常增值及活性的重要物质。它们通过参与癌细胞生长中代谢过程,让癌细胞的增值速度激增。

但随着研究的递进,人们发现某些小分子药物与癌症某些部位结合,受体也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包含酶、离子通道、转运体、免疫系统、基因等物质。如今,它们被统称为 "靶点"。

顾名思义,靶点就是一个目标,通过小分子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的参与,阻断受体蛋白所激化的代谢路径、抑制受体蛋白的功能,间接控制癌症的增值速度,以此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里的小分子和生物制剂,分别指代我们熟悉的抗癌药和单克隆抗体

这么看来,消灭癌症似乎并不难,只要针对不同的靶点,设计开发不同的药物就大功告成,可现实却给了人类一记重拳。

由于靶点结构十分复杂,且大多数还会和我们 " 捉迷藏 " ——他们并非单纯蛰伏在细胞表面,更多的则藏在癌细胞内部参与代谢催化。

因此,在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过程中,人们往往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目标蛋白质不可成药,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活性位点太多导致单一小分子难以发挥功能;第二,分子 " 口袋 " 太浅小分子结合能力差;第三,蛋白质表面 " 平滑 " 没有小分子结合位点。

这无疑加大了识别难度,导致无法进一步设计药物;另一方面,即便研发出药物,也无法直达目标发挥作用,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

因此,人体内有大约 85-90% 的蛋白就这么成了 " 不可成药靶点 ",特别是有 70% 的激酶家族都是难成药的靶点。也就是说,药物开发只能 " 读条 "10%,剩下的均处在无人之境

人类彻底战胜癌症的时代到了吗?

图例:不可成药靶点 KRAS

面对难题,人类开发了另一种武器,蛋白降解 PROTAC(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技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参与癌症生长的重要蛋白彻底 " 清除 ",无法成药这道难题是否就不再是扼住患者命运的恶魔之手?

清道夫:PROTAC

2001 年,PROTAC 相关学术论文首次发表,希望利用体内蛋白酶降低靶点受体蛋白水平,而非抑制蛋白功能,被称为 Protac-1。

其由两部分组成:靶向 METAP2 的卵磷脂,用于抑制血管增殖;和来自核因子活化 B 细胞 κ 轻链增强子(NF- κ BI α,nuclear factor- κ B inhibitor- α)的多肽。

因此,这一早期技术如今被称作 "bioPROTAC",但多肽本身稳定性较差,且多肽的分子量大,在体内代谢缓慢,进入细胞也十分困,所以 "bioPROTAC" 的成药性受到限制。

彼时,上述原因也让 PROTAC 并未得到太多关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将目光转向比多肽更加稳定的 " 小分子"。

相比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和基因靶向药物,新一代全小分子 PROTAC 不仅保持了小分子药物的低生产成本、高效等优势,还能作用传统小分子药物 " 不可成药的靶点 "。

本质上,它一个双功能的小分子,包括两个功能配体和中间的连接子:一个配体负责结合目标蛋白(protein-of-interest,POI),另一个配体负责结合泛素连接酶 (ubiquitin – protein ligases,以下简称 E3)。




上一篇: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疗环境改造项目(
下一篇:先达股份11月21日现1笔大宗交易 成交金额200.0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