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成果奖”展示



“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黄体期避孕及催经研究”成果简介

近几十年来,虽然避孕、节育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至今世界上没有一种避孕方法是尽善尽美的,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全世界面临着大量非意愿妊娠造成人工流产的难题,不安全流产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也导致相关并发症,直接威胁着妇女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九十年代初,肖碧莲院士开始进行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并将紧急避孕的概念从国外引进国内。1996年10月,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紧急避孕与着床研讨会。此后,洛克菲勒基金资助180万美金的“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黄体期避孕及催经的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该项研究为改善我国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特别是减轻妇女流产痛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年间,项目先后完成了4项研究课题:1)两种单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随机双盲比较性研究;2)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用于黄体期避孕的研究;3)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用于催经的研究;4)低剂量米非司酮紧急避孕的临床扩大研究。

在紧急避孕研究中比较了两种剂量10mg和25mg米非司酮的紧急避孕效果,每组1516例受试者,各仅有17例妊娠,妊娠率为1.1%,可避免非意愿妊娠85-86%。副反应很少,仅有10%以下人发生呕吐、头晕等。继之在全国31个中心又扩大了10mg米非司酮紧急避孕的研究,在4945名妇女中进一步证实10mg米非司酮足以取得很好的紧急避孕效果。

在黄体期避孕研究中,多次无保护性生活或已超过120小时的699名妇女于黄体期序贯采用米非司酮100mg和米索前列醇400mg,仅有25例妊娠,妊娠率为3.6%,副反应轻,且很少发生,说明此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在催经止孕研究中,720例月经延迟7天妇女序贯口服米非司酮150mg和阴道给米索前列醇400mg,仅有3.3%继续妊娠,需进一步处理。此方法既催经又能终止40天以内的早早孕。解决了妇女因月经过期的忧虑,并免除了日后的人工流产。

此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Human Reproduction》、 《Contraception》、《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妇产科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一项专利。

“显微受精与生殖医学研究”成果简介

随着社会高度发展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人类不孕症逐年增加,要求辅助生殖的人数也随之剧增。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显微受精与生殖医学研究。此项研究不仅探讨有关基础理论,而且为完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973”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在显微受精和生殖医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成果:

①首次发现透明带内表面存在精子受体,故可将未经体外获能的精子直接注射到透明带下,使其在带下获能进而受精,从而减少显微操作对卵子的损伤。

②揭示了球形精子细胞在卵胞质中可以跨越变态直接形成雄原核,这一发现修正了过去关于“不成熟的精子不能受精”的观念。上述研究的成功为生精细胞在变态期形成障碍的男性不育和无精症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③对原核形成提出了新见解和新机理。阐明了孤雌卵原核可以接受雄原核,两者结合后能使胚胎正常发育获得后代。

④在国际上第一次开展了分裂器交换和生发泡置换研究,这一技术新思路,优化了胚胎发育,解决染色体非整倍性而所导致的遗传疾病发生,提出了创新的技术。为发展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为国际首创。⑤在核质交换方面,进一步证明卵胞质对核具有指令性作用,核是决定个体发育的遗传性状,而细胞质指导核的行为。揭示了核质关系中卵胞质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的一定作用。

“显微受精与生殖医学”研究发现了生殖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方法、新见解和新理论,它将大大地推动生殖医学技术的发展。

本项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8篇被引用52次。其中他人引用32次.

在此期间,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受精生物学》专著一本,合译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小鼠胚胎操作实验手册》一本。

研究人员为生殖医学临床举办了显微操作学习班,培养了从事试管婴儿的批量的技术力量。

此项研究,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的药代动力学及系统临床研究”成果简介




上一篇: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就新冠疫苗达成授权合作
下一篇: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2019校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