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集团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兴发集团(600141)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作为国内磷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始终专注精细磷化工发展主线,积极探索磷、硅、硫、锂、氟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并打造了行业独特的“矿电化一体”、“磷硅盐协同”和“矿肥化结合”的产业链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包括磷矿石、食品添加剂、肥料、草甘膦系列产品、有机硅系列产品、二甲基亚砜及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食品、汽车、化学、集成电路等领域。

(二)经营模式

1.生产模式

公司坚持精益运营、质量为本,建设面向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质量、交付、服务、成本并重的管理责任,改造生产装备、强化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质量均衡稳定性。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月度生产目标,并依据市场经营和装置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生产执行主要由公司本部和子公司的各分厂、生产车间具体负责,公司分业务板块进行统筹协调。

各分厂、生产车间根据下达的生产任务,组织、控制及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活动和资源,以达到公司对成本控制、产品数量、质量环境等方面的考核要求。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煤炭、金属硅、纯碱、硫磺、甲醇等。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加强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等基本环节管理,提高供应商、制造商、仓储、物流、渠道商之间的协同共生能力;在业务操作方面,公司采购部门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培养积累了一批优质供应商,同时对原材料市场持续保持关注,并根据业务情况及时选择最优采购方式,确保采购价格公平透明,科学合理。

3.销售模式

公司磷矿石、精细磷酸盐、有机硅、湿电子化学品、二甲基亚砜主要向下游厂家直接销售。草甘膦、磷肥则采取了直销和经销两种销售模式:草甘膦原药主要向大型跨国制剂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磷酸一铵主要向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直接销售;草甘膦制剂及磷酸二铵主要向下游拥有成熟渠道的经销商销售。

(三)主要产品行业情况

1.磷矿石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全球探明磷矿石基础储量约670亿吨,其中80%以上集中在摩洛哥及其它北非地区。我国磷矿资源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已探明经济储量约32.4亿吨,但平均品位相对较低。国内磷矿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磷矿开采及深加工企业主要围绕磷矿资源聚集地分布。

公司在国内磷矿石行业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磷矿资源储量及产能居行业前列。截至目前,公司拥有采矿权的磷矿资源储量约4.29亿吨,此外,公司还持有荆州荆化(拥有磷矿探明储量2.89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70%股权,持有桥沟矿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1.88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50%股权,通过控股子公司远安吉星持有宜安实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3.15亿吨,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目前处于采矿工程建设阶段)26%股权。目前公司磷矿石设计产能为385万吨/年,在建后坪磷矿200万吨/年采矿工程项目计划2022年四季度建成投产。二是磷矿开采技术业内先进。公司与中蓝连海设计院、武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厚大缓倾斜磷矿体开采关键技术,成功破解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厚大缓倾斜磷矿体开采这一世界级难题,有效提高了回采率;开发出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技术和锚杆锚网锚索联合控顶技术,消除了矿山采空区的安全隐患;拥有重介质选矿、色选、光电选矿和浮选等磷矿综合利用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矿山建设全国领先,截止目前公司所属矿山均为国家级绿色矿山。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磷矿石总产量(折含五氧化二磷30%)约为5,011.81万吨,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受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影响,上半年磷矿石市场价格持续上行,截至6月底,磷矿石(28%品位)船板价涨至850元/吨(含税)。至8月中旬,该品位磷矿石船板价进一步上涨至950元/吨(含税)。

2.精细磷酸盐

目前全球磷酸盐产能约300万吨/年,主要包括磷酸钠盐、钾盐、钙盐、铵盐等,其中国内产能占比超过四成。国内磷酸盐生产企业众多,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苏五省。近年来,磷酸盐行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工业级向食品级、医药级、电镀级、电子级转换;二是大众产品向专用化、特种化转变,应用领域更加宽广;三是普通磷酸盐产品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公司在精细磷酸盐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精细磷酸盐产能超过23万吨/年,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通过多年发展,其中大部分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公司在精细磷酸盐领域积累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多项技术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参与了食品级三聚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2022年1-2月,精细磷酸盐需求阶段性减弱,部分磷酸盐价格小幅回落;3月份至6月初,受黄磷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磷酸盐产品价格集体上调;6月中下旬以来,磷酸盐进入销售淡季,市场价格有所回落。

3.草甘膦系列产品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品种,约占全球除草剂市场30%份额。2021年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2万吨,生产企业总计在10家左右,其中拜耳(原美国孟山都)拥有产能约36万吨/年,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草甘膦合成工艺主要包括甘氨酸法和亚氨基二乙酸法,国内企业多采用甘氨酸法工艺。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以及百草枯等除草剂逐渐退出市场,草甘膦市场需求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

公司控股子公司泰盛公司现有23万吨/年草甘膦产能(含其全资子公司内蒙兴发10万吨/年产能),产能规模居国内第一。泰盛公司具备显著的原材料保障优势,主要表现在:自身配套10万吨/年甘氨酸产能;公司本部及子公司拥有规模化的黄磷产能,能够就近供应;宜昌园区内有机硅装置副产的盐酸,也是草甘膦生产所需原料。此外,有机硅装置可以有效消耗泰盛公司生产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既降低了草甘膦环保风险,又提升了草甘膦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多年发展,公司掌握了先进的草甘膦生产工艺和环保治理技术,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2022年1-3月,因市场需求下降以及下游观望情绪增长影响,草甘膦原药价格从年初的价格峰点持续回落,3月底价格较年初下调1.8万元/吨至6.2万元/吨(含税);4-5月,受行业部分厂家限产和检修影响,市场供应减少,叠加海外需求良好等因素影响,草甘膦价格逐步上涨,5月底达到6.5万元/吨(含税)。6月份以来,受上游原材料黄磷、甘氨酸价格下跌影响,草甘膦成本支撑不足,同时受下游市场需求减弱,价格持续小幅回落。截至8月下旬,草甘膦市场价格约为6万元/吨(含税)。

4.有机硅系列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汽车、电力、医疗、新能源、通信电子等行业对有机硅材料的旺盛需求,我国有机硅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直接法工艺,通过硅粉、氯甲烷合成,然后经过水解、裂解等工序得到环状聚硅氧烷DMC或D3、D4等中间体。中间体通过聚合,并添加无机填料或改性助剂得到终端产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和硅树脂四个大类。截至2021年底,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约706万吨,其中近七成产能分布在我国12家企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有机硅下游应用领域逐步拓宽,预计未来较长时间我国有机硅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兴瑞目前拥有有机硅单体设计产能36万吨/年,并形成下游15万吨/年硅橡胶(8万吨/年110胶、7万吨/年107胶)、3万吨/年密封胶以及2万吨/年甲基硅油和5000吨/年乙烯基硅油产能;公司控股孙公司内蒙兴发目前在建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计划2023四季度建成。基于掌握的先进生产工艺以及宜昌园区草甘膦装置的有效协同,公司有机硅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居国内前列,综合实力跃居行业第一梯队。待内蒙兴发有机硅单体产能投产后,公司有机硅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2年1-3月,受春节后有机硅下游企业逐渐复工,市场整体备货积极性提升,DMC价格至3月初涨至3.4万元/吨(含税),3月中旬受上游原料价格下滑、行业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及国内疫情多点爆发等因素影响,下游开工及订单明显萎缩,3月底DMC市场价格快速跌至2.5万元/吨(含税);二季度有机硅市场走弱,受市场阶段性备货结束及下游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6月底DMC市场价格已跌至1.9万元/吨(含税)。7月上旬DMC价格小幅上涨至2.1万元/吨(含税),此后至8月中旬,有机硅市场下游备货意愿平淡,DMC市场价格回落至1.9万元/吨(含税)。

5.肥料

磷肥属于农作物的基础用肥之一,其中磷酸二铵对磷矿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集中度高。国内磷酸一铵、二铵产能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磷矿资源聚集区。

公司全资子公司宜都兴发现有磷酸一铵产能20万吨/年、磷酸二铵产能80万吨/年、湿法磷酸(折百)产能68万吨/年、精制净化磷酸(折百)产能10万吨/年、复合肥10万吨/年;公司全资孙公司星兴蓝天现有合成氨产能40万吨/年;参股企业河南兴发拥有复合肥产能38万吨/年。2022年1-3月,受磷矿石、硫磺、合成氨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春耕备肥期市场需求增加影响,磷酸一铵价格小幅上涨至3430元/吨(含税)、磷酸二铵价格较年初上行至3760元/吨(含税)。二季度,受原材料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及全球肥料市场行情持续上升影响,6月底磷酸一铵国内市场价格涨至5200元/吨(含税),磷酸二铵市场行情延续,国内市场价格维持在5000元/吨(含税)左右。7月初开始,受硫磺、合成氨价格大幅下降及市场淡季影响,磷肥价格逐步回落,截至8月中旬,磷酸一铵市场价格约3900元/吨(含税)、磷酸二铵市场价格约4300元/吨(含税)。

6.湿电子化学品

湿电子化学品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基础化工材料之一。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先进技术主要由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掌握。随着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加快,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迎来爆发期,就近供应和服务配套的需求决定了湿电子化学品生产本土化是大势所趋,国内湿电子化学品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公司控股子公司兴福电子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6万吨/年电子级硫酸、3万吨/年电子级混配液产能,产能规模居行业前列,产品质量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批量供应台联电、中芯国际、华虹宏力、SK海力士、格罗方德、长鑫存储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客户。2020年1月,公司主持完成的“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目前兴福电子正在开展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技术改造、2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3000吨/年电子级清洗剂等项目建设。另外,公司参股企业兴力电子拥有1.5万吨/年电子级氢氟酸产能,产品品质达到G5等级,目前已通过国内外部分高端市场客户的测试,实现批量供应。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受益于传统农化市场景气度提升以及食品加工、碳纤维、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公司磷矿石、草甘膦、食品添加剂、二甲基亚砜、湿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盈利能力较强。公司严守安全环保底线,积极抢抓市场机遇,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灵活制定销售策略,上半年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2.99亿元,同比增长74.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211.62%。回顾上半年工作,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出成绩。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贵州兴发1万吨/年二甲基二硫醚(DMDS)项目、内蒙兴发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配套的15万吨/年废盐综合利用制烧碱装置、兴福电子4万吨/年IC级硫酸项目相继投运。新疆兴发5万吨/年二甲基亚砜二期(2万吨/年)项目、内蒙兴发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配套的5万吨/年草甘膦装置于7月底进入试运行。兴友科技10万吨/年磷酸铁、宜都兴发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湖北兴瑞5万吨/年光伏胶和3万吨/年液体胶项目、内蒙兴发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中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后坪磷矿200万吨/年采矿工程项目以及兴福电子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技术改造、2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3000吨/年电子级清洗剂等项目稳步推进,公司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布局逐步打开,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报告期内,公司支出研发费用6.56亿元,研发实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新增专利授权83件,现拥有专利733件;截至目前公司专职研发人员近270人,创新人才力量得到极大提升。BOE蚀刻液已对接多家客户需求,并启动上线验证工作;酮肟型光伏胶完成配方开发和认证,启动量产装置建设;气凝胶中试产品质量已达标,目前在针对提产降本目标开展进一步工艺优化;有机硅微胶囊中试装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具备生产条件;磷酸铁以及磷酸铁锂中试线已完成工艺设计;重浮联选选矿新工艺10万吨级半工业试验平台正在建设,年内可启动运行。

报告期内,公司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机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基于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公司继续压缩负债规模,上半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降至50.09%;通过长期金融负债置换短期金融负债,不断优化公司存量负债结构,综合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启动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工作,为公司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动能,该事宜已于8月26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批复;积极推进控股子公司兴福电子分拆上市,目前已完成股份制改制并启动IPO报辅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规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上半年,公司对照中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自我检查,并对梳理出的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持续提升公司发展质量。认真组织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参加规范治理培训,提升公司管理层专业履职水平。持续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新增和修订内控制度7项。全面梳理完善子公司章程。优化SAP、OA、CRM、WMS、LIMS、EAM、PMS、TMS、1688采购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并有序推广覆盖,开展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港务信息化系统、财务共享系统五期、资金管理系统七期建设,公司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风险

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分布于长江干支流沿岸,部分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长江保护法》发布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化工企业,尤其是沿江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监管将更加严苛,公司面临较大的安全环保压力。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通过不断充实安全专管团队力量,全面加强安全现场管理,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强力攻关安全环保技术瓶颈,加强安全环保意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2.高端人才保障风险

公司行业领军人才紧缺,高层次研发人才尤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员工至上,投资建设人才公寓及研发中心,逐步提升研发人员待遇,持续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制订出台《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重奖技术创新团队,为人才引进并扎根公司发光发热创造良好的条件。

3.化工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受化工行业周期性属性影响,公司部分产品市场价格易受行业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变化而呈现较大幅度波动,对公司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一是紧密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及行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变化科学调整产品结构及业务模式;二是加强对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的研判,科学把握原材料采购节奏,加强物流、采购供应商管理,努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三是坚持高端化发展思路,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公司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4.磷酸铁锂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已公告布局锂电新材料行业,计划建设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目前行业规划新增产能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存在供给端大幅增加导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竞争加剧,盈利能力相对下滑的风险。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一是充分发挥自身原材料配套、产业经济循环以及区位物流优势,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二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夯实人才队伍,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思路,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40个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现拥有专利授权733件,其中发明专利241项,202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中低品位胶磷矿双反浮选和硫酸钙水合晶相重构制备磷酸关键技术”荣获202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鄂西难选胶磷矿全反浮选和新型半水二水制备磷酸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薄-缓倾斜深部磷矿体智能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应用”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入选化工材料2021年度创新产品(全国共15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68项。

黄磷和草甘膦清洁生产技术攻克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功能性磷酸盐生产技术国际先进;自主开发IC级磷酸、硫酸、磷酸系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草甘膦合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单耗跃居行业前列;有机硅高性能聚硅氧烷合成及氯硅烷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克行业技术瓶颈,公司有机硅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

牵头组建湖北三峡实验室,汇聚行业专家及研发人才重点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化学品等关键技术攻关。与中科院深圳研究院联合搭建有机硅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在有机硅新材料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公司的产业化优势,重点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硅橡胶、硅树脂、高端有机硅电子材料等硅基材料;与中科院深圳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黑磷、气凝胶、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公司加快转型赋能助力。其中与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合作设立的湖北中科墨磷开展黑磷研发,是国内首家参与研发二维新材料黑磷及其应用技术的企业,目前已稳定实现黑磷晶体的30公斤级制备,正在开展100kg级黑磷放大试验装置建设;在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正在积极研究基于黑磷的磷碳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负极的探索性实验和抗肿瘤靶向治疗应用,上述研究成果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合作开展气凝胶产业化技术开发,目前已攻克以水玻璃为原料的低成本制备技术,已完成500L放大试验,正在进行5000L中试装置设计;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微反应器、化工过程连续化、大型化等多方技术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有望大幅提高公司精细化工的装备水平;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二水法及半水-二水法湿法磷酸过程强化协同调控制备高质磷酸/石膏新工艺、磷石膏热裂解制活性氧化钙和硫磺等多项“世界性”难题的技术攻关,有望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资源与成本优势

公司总部地处湖北省宜昌市,磷矿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五大磷矿基地之一,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夷陵、兴山、远安三县(区)交界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采矿权的磷矿石储量约4.25亿吨,此外,公司还持有荆州荆化(拥有磷矿探明储量2.89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70%股权,持有桥沟矿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1.88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50%股权,通过控股子公司远安吉星持有宜安实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3.15亿吨,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目前处于采矿工程建设阶段)26%股权,丰富的磷矿资源为公司发展磷化工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公司充分利用兴山区域丰富的水电资源和良好的光照资源,建成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7.84万千瓦;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13个,总装机容量1828千瓦。丰富的绿电资源能够为兴山区域化工生产提供成本低廉、供应稳定的电力保障,也为公司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参加碳交易争取更大有利空间。

(三)产业链优势

公司长期专注于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形成了规模大、种类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链,现有食品级、牙膏级、医药级、电子级、电镀级、工业级、饲料级等各类产品15个系列591个品种,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加快实施以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全面提高资源、能源自给率,推进磷化工、硅化工、硫化工、氟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了“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公司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

1.磷化工整体产业链

2.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

3.宜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市场品牌优势

公司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在美国、德国、巴西、阿根廷、越南、中国香港等地设立营销平台,通过欧洲化学品Reach等资质认证,同陶氏化学、联合利华等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营销网络遍布亚欧美非等116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推进品牌创建,品牌价值位列2021年中国能源化工品牌价值排行榜第27位。

(五)环保治理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投入,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公司自主建设了黄磷清洁生产、尾气净化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废水光催化处理系统、废水MVR处理系统、草甘膦母液处理、锅炉尾气超低排放等环保设施,显著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其中黄磷清洁生产技术被工信部作为行业先进经验在全行业推广并取得良好实施效果。




上一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X射线衍射仪更正公告
下一篇:食品抽检4批次不合格 苏宁易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