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畜牧业转型升级掀起“微生物革命”



隆冬时节,地处南国的广西依然惠风和畅,树绿花红。行走在乡野田间,金黄的稻茬田、明净的小池塘、村头伫立的古樟树、白墙黛瓦的三合院,如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让人心生悠悠乡愁。

鸡满笼,猪满圈,牛满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中,由于畜禽养殖收益较高,养殖业成为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为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广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大力推广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有效破解了规模化养殖中粪污难处理、抗生素滥用、饲料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安全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态养殖目标。一场养殖方式的“微生物革命”在八桂大地逐浪展开,让广西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认为,生态养殖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特征,可从根本上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广西模式”。

“微生物+”,被动治污转向主动环保

广西是我国畜牧业大区,水牛、奶水牛存栏量全国第一、黄羽肉鸡饲养量全国第二、生猪出栏量全国第八,肉牛、肉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种养结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粪污难处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实这不只是困扰广西畜牧业做强的难题,也是阻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说。

全国各地都在寻找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对策,建沼气池实现资源化利用是主流,但投入成本太高;发酵床简单方便,但圈舍温度过高,尤其不适宜南方地区;有的地方迫于无奈就把养殖场搬到山里,但这是污染源的转移,并没解决问题。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立足于全区中小型养殖场居多的实际,探索出了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利用为核心,涵盖“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等多个层次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发酵饲料、改善肠道、分解粪便,可以实现抗生素用量大幅降低、用料用水用工大大减少、粪便变肥料实现零排污,畜禽产量质量双双提升。

在陆川县大塘坡镇,广西聚银牧业猪鸡场旁边用来排污的池塘清澈见底,鱼儿畅游。该公司副总经理何应龙说,我们采用“微生物+固液分流”,加装了固液分离机对沼液进行“压榨”处理,劣五类池塘废水变为可直接灌溉稻田的肥水,沼渣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后变成有机肥可用来养鱼种菜。

广西聚银牧业是第一批开展生态养殖的企业,何应龙颇有心得地告诉记者,“微生物+固液分流”适合原本建有沼气池的大中型养殖场,彻底解决粪污问题;“微生物+高架网床”最为先进,处理粪污最高效,适合新建或者改建的养殖场;“微生物+饲草料”用于扩大饲料来源,降低养殖成本。

“生态养殖全程利用微生物,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环保,由屁股治污转向嘴巴环保。”蒋和生说,得益于生态养殖的推广,全区“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目标已超额完成10%以上,养殖污染加重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也已审核通过,确保到2020年全区畜禽生态养殖达标率达到90%。

高架网床,低矮圈舍升为二层小楼

作为生态养殖的重头戏,广西各级政府采取“整合项目资金、依托龙头企业、创建养殖示范”等措施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目前,广西已建成并实施高架网床的养殖场超过500家,栏舍面积高达63.16万平方米。

常规的养殖场多为低矮的圈舍,需要每天用水冲洗,会产生大量粪污。在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宏禄养殖场,一栋栋如小洋楼般的高架网床猪舍整齐排列,偌大的养猪场几乎没有臭味。该公司总经理杨朝禄介绍说,一楼的集粪区地面硬化,二楼的饲养区采用全漏缝地板,猪粪尿直接落到一层。这样一来就不需要用水冲,员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微生物的使用,可产生“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在饲料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等益生菌,可以调节饲料酸碱性、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饲料吸收、减少粪便臭气,还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粪区撒入相关微生物,既能消除粪臭又能抑制蚊蝇滋生,定期清理即可获得优质有机肥。




上一篇:【文汇报】“基因克星”如何对抗“水稻癌症”
下一篇:何祖华团队揭示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