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定制啤酒探路市场,你愿意为哪些个性化定制买单?



4.jpg

如果有一瓶根据你的基因特点定制的啤酒放在面前,你愿意为它付多少钱?

近期,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宣布与英国伦敦一家名叫Meantime的啤酒制造商进行合作,专门为有钱的啤酒爱好者定制专属啤酒,每桶售价可不便宜,制作一次(1200升/桶)的费用高达25000英镑(30550美元,约合21万人民币),按照660ml一瓶来计算,一瓶折合人民币105元。

纵观国内啤酒定制市场,一些品牌只是在啤酒包装上推出定制元素,比如在定制啤酒瓶上印出专属照片等,但还没有根据个人基因定制的啤酒出现。不过,国内一些基因检测公司从个人基因组数据出发,推出个性化减肥方案,定制营养餐,还有一些公司进行定制护肤品开发等。

23andMe是否会开基因检测公司和食品或饮品定制先河,从基因检测出发,而衍生的医疗、健康、营养、美容等结合的个人定制的市场前景到底有多大?

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啤酒定制依据的原理是什么?Meantime啤酒厂与23andMe合作,在酿制个性化啤酒之前,从客户身上进行唾液取样,然后科学家进行分析,检测客户的口腔味觉感受器(TAS2R38基因)对丙基硫氧嘧啶(一种可以从卷心菜、生西蓝花、咖啡、黑啤中提取出的、类似苦味剂的物质)的敏感度,进而了解该用户对苦味的喜好,有些人喜欢苦味较重的口味,有些喜欢清甜的口味。

一旦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后,啤酒厂就会将根据基因信息开始着手制作符合客户需要的啤酒。啤酒样本制成后,他们会邀请客户与酿酒师一对一座谈,并试喝样品,以确保口感是否符合客户的喜好。之后,客户还可以亲自体验酿酒的过程,比如添加啤酒花(11.580, -0.01, -0.09%)、谷物和进行测试。

啤酒制造商Meantime的酿酒师Ciaran Giblin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款利用先进的基因技术根据个人DNA定制的啤酒。消费者只要往23andMe送一份自己的唾液样本,他们就会提供给你一个配方,这个配方做出的产品是根据消费者的基因组成所研制出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啤酒。

除了享受专属的DNA量身定制客户的啤酒,客户还可以通过增加费用:为自己的啤酒命名;享受直达家中装罐、供应到酒吧或直接入窖储存的服务;参与一次名叫“The Knowledge(求知)”的课程;设计自己的专属logo、啤酒瓶或啤酒杯等服务。

从售价来看,一瓶定制660ml的DNA啤酒售价105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一箱普通啤酒的价格,而定制啤酒不会以零售方式出现,而是为“土豪”以1200升/桶 来定制的。

以精准医疗为主业的元码基因CEO田埂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基因定制啤酒的原理非常简单,用基因来检测用户感受苦味的程度,如果用户对苦味敏感,就降低苦味。人的味觉受体的基因比较简单,但是嗅觉受体的基因已发现的有200多个,定制啤酒只是考虑了人的基因对苦味的灵敏度,所以这项定制的噱头作用大于实际意义。

基因个性化定制市场潜力巨大

23andMe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消费级基因检测类别里具有标杆意义的公司。这家位于美国加州的公司,由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前妻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创办,它直接面向消费者唾液检测的个人基因组试验在2008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发明。

23andMe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族源分析、遗传性状和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评估等检测。2015年6月,23andMe的基因检测样本量已经达到100万个。在基因数据应用方面,23andMe做了很多尝试,从药物到食物,从运动方案到个性化的文娱用品,除了啤酒外,还有根据个人基因组数据定制的围巾,根据个人基因组数据生成的音乐和手机壁纸,甚至还有手机卡牌游戏。

WeGene(微基因)是国内被称为最“像”23andMe的公司,为国内互联网消费者提供消费级的基因检测。所谓消费级,和应用于临床的基因检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科学认知自身遗传特性的一种方式,检测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具备临床指导意义。

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在国内的接受度和美国相比显然差了一大截,WeGene创立两年多来,口碑不断提升,样本量目前达到数万,但与23andMe的百万样本量仍有不小差距。

WeGene CTO陈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基因检测的结果本身并不是目标,后续根据包括基因组数据在内的人体数据的定制解决方案才是最终目标,而啤酒只是其中一个小事而已。整体而言,营养基因组学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很多食品行业的巨头在这个领域都有长期的投入。欧美的科研机构也有很多营养基因组学方面的项目,比如欧盟的Food2me项目。营养基因组学公司Nutrigenomix在全球22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授权服务商超过一千家,在香港地区就有十余家。




上一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整合产业链,打造新“医谷”
下一篇:5家生物公司争夺血友病百亿美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