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猕猴比小鼠更适合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研究



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郑萍课题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所韩敬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猕猴)较小鼠更适合于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研究》。

科研人员绘制了首个猕猴着床前不同阶段胚胎发育基因表达图谱,该工作发现了可能调控猕猴胚胎合子基因组重编程及合子基因组激活的母源基因和调控网络。并且,通过系统比较和分析小鼠、猕猴及人卵细胞及早期胚胎发育表达谱数据,结合功能验证,揭示了灵长类(猕猴及人)卵和早期胚胎维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能力显著低于小鼠,差异主要表现在 DNA 损伤反应通路的激活及 DNA 同源重组介导的损伤修复途径上。

这一研究还解释了人及非人灵长类早期胚胎存在较高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发育成功率低下的现象。最后,研究还指出了当前在猴中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及 DNA 同源重组原理,进行精准基因替换效率极其低下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细胞合子期通过导入重组酶增强同源重组能力,有望提高猴精准基因敲入的效率。




上一篇:上海微系统所发明可降解“蚕丝蛋白骨钉”
下一篇:PNAS:更有效的新反向遗传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