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摇身变塑料



近日,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承担的重庆市研发基地建设计划项目"重庆市再生重建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专家验收。

该中心围绕骨、软骨、皮肤和血管的损伤和修复重建等方向,重点开发可临床应用的修复重建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已建成种子细胞培育平台、支架材料组装评价平台、组织工程化产品构建与评价平台、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评价平台、影像学评价平台、临床试验平台等研发平台体系,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生物型椎间融合器、干细胞富集材料、抗感染组织工程皮肤、可注射组织工程软骨等8大类、11种产品,与企业共建4800平方米同种异体支架材料中试生产线并通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MP)。中心建设期间,共承担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得新产品证书2项、专利授权18件,发表SCI论文31篇,培养硕、博士18名,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富沃斯科技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接收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300人次开展试验检测,实现了建设平台的开放共享。

聚乳酸树脂又被称为“玉米塑料”。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科研团队利用先进的生物和化学化工技术,与浙江海正集团合作,用玉米原料生产出绿色塑料,不仅延长了玉米产业链、促进国产玉米塑料产业化,同时还解决了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节省化石资源,为绿色环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杨琪 通讯员 于洋

近日,浙江海正集团下属的浙江海诺尔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聚乳酸产业链项目,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9.5亿元,占地面积313亩,建设期为18个月,投产后可形成年均销售额16.5亿元,年均利税4亿元。该工程预计两年之后能够实现正式投产,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聚乳酸材料以及下游制品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

聚乳酸是全球用途最广泛的植物基塑料,最突出的优点是其生物可降解性,废弃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普通塑料相比可减少60%,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膜和泡沫材料、生态农业用塑料制品、一次性塑料使用制品、纺织纤维、医用塑料制品等多个领域。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引领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物新材料产业再上新台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安立佳表示:“我们双方致力于我国新兴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就人类的健康梦想,长春应化所将与海正集团一道,一如既往地在人才、科技等资源上发挥优势,同心合力、无缝隙对接项目,确保项目早日投产。”

战略需求呼唤

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陈学思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被称为玉米塑料的聚乳酸树脂,其是由天然玉米经过生物技术和化学化工合成方法而得到。由于在废弃后,玉米塑料可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可胜任合成塑料的用途,使得聚乳酸树脂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材料,并成为许多国家竞相研发、加大力度促其尽快产业化的重大课题。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仅在2006~2007年,全国玉米产量达1.4亿吨以上。然而,玉米消费的70%左右以饲料为主,其较低的附加值不仅增加了玉米的库存压力,也使我国在国际玉米高值化产品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同时,我国又是塑料消费大国,年均消耗塑料达6000余万吨。塑料的高消费,既加大了生产塑料所使用的石油压力,每生产1吨合成塑料须消耗3吨石油;同时,还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所有废弃物中塑料的重量比已达10%,体积比则达30%左右。很显然,这笔账非常不划算。

为此,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出绿色塑料,进而延长玉米产业链,解决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节省能源,推进绿色环保事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是“国家队”长春应化所肩负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末,长春应化所的科技人员便意识到加速玉米塑料研发对国民经济和民生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陈学思带领着团队的科技人员,主动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这一国际科技前沿上。

科学“魔法”助力




上一篇:海南推进种业体制改革 鼓励种业公司上市
下一篇:PNAS:日本发现能使米粒变大的基因 有望促进水稻增产282